航天器工程

研究与设计

  • 基于相对轨道要素偏差的星座构型自主控制策略

    常武军;高恩宇;宋洁璇;姜秀鹏;孙峥皓;贾志慧;

    针对大型低轨卫星星座构型的稳定运行及自主控制问题,研究星座构型自主控制策略。推导建立基于相对轨道要素偏差的卫星相对运动方程;提出一种基于相对运动方程的星座自主位置保持方法,将星座保持控制转化为相对虚拟基准的卫星编队保持控制。数学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星座自主控制策略可行、有效,便于星上自主实现,燃料消耗较少,可为大规模星座的构型自主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月面着陆缓冲气囊缓冲过程解析建模与分析

    郭金生;鲁一成;霍佳伟;吴凡;姜连祥;

    针对着陆器以较大着陆速度(50~100 m/s)在月面进行着陆时缓冲气囊模型缺少、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对单个球形气囊着陆缓冲过程进行简化分析,提出了有褶皱的单气囊形变模型,考虑了缓冲过程中气囊产生褶皱引起的接触面积和体积的变化,并从能量的角度引入气囊织布弹性势能以考虑气囊织布弹性的影响,完成了单气囊缓冲过程的解析建模。同时采用建模软件进行了单气囊和多气囊的有限元参数验证,检验了建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单气囊和多气囊算例下的峰值过载误差分别为3.07%和5.28%,表明解析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气囊参数的变化且精度较高,可以对单个和多个球形气囊的缓冲特性进行快速有效的预估。最后基于该解析模型对气囊的缓冲特性进行分析,给出了弹性模量、初始气压、排气口面积以及排气口开启阈值等参数对气囊缓冲特性的影响趋势。

    2025年03期 v.34;No.172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应用ARX-SVR模型的在轨卫星异常检测方法

    张明江;刘鹏;王志会;张香燕;陈振巍;黄瑞;苏卫卫;

    遥测数据是判断卫星在轨运行状态的关键特征,其异常检测成为保障卫星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针对卫星遥测数据的时序性特点,设计一种应用有源自回归-支持向量回归(ARX-SVR)模型的在轨卫星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处理在轨遥测数据中的离群点,选取相关遥测参数,降低波动性,消除趋势性和周期性;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确定自回归阶数,在利用ARX模型进行初步线性预测的基础上,通过SVR模型对非线性成分进行修正,当真实遥测数据与预测数据偏差大于一定阈值时即识别为异常。以5个公开的遥测数据集为例,验证了文章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可为最终实现卫星系统的智能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太阳翼展开锁定冲击下基板补强优化设计

    刘发;杨金水;戚志刚;孙明明;解晓莉;林君毅;

    基于蜂窝夹层板等效理论和三明治夹芯板理论获得太阳翼基板的各向异性等效性能参数,分别建立太阳翼基板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并通过太阳翼展开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等效准确性,初步实现了结构薄弱区域的定位。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基于二维Hashin失效准则,揭示了各特征参数变化对结构在铰链展开冲击载荷作用下破坏机理的影响规律,进而给出了满足结构安全条件下的补强优化方案,补强后基板铰链附近剪切应力约减小了73.3%,为太阳翼基板结构的强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2025年03期 v.34;No.172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一种卫星遥测参数采集扩容方法

    计平;李延滨;

    针对卫星对遥测参数的数量需求超过现有的采集容量的最大能力范围,进而导致遥测采集波道和采集电路继承性较差的问题,文章基于卫星的脉冲编码调制(PCM)遥测格式,提出了一种波道复用设计方法,在不改变传输速率、帧长、字长等遥测格式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占用多个完整的格式,实现对模拟量遥测采集数量的扩容,经在轨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满足工程应用对遥测容量的不同需求,可以为后续卫星遥测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CAST+AI·R

  • 基于深度学习对接环识别的自主抓捕验证评估

    许哲;王捷;魏鹏飞;张亚航;

    星箭对接环是连接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关键部件,准确识别对接环将有助于卫星捕获效果的验证评估。文章提出了一个用于星箭对接环分割的轻量级神经网络,可以用于星箭对接环的实时识别,同时有利于进一步部署和应用。实现了一种并行分解卷积,可以有效捕获不同层次的特征信息,同时模型的参数和计算量也进一步减少,加快推理速度。设计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融合模块,通过增加少量参数和计算量,可以有效地融合不同层次的特征。在建立的星箭对接环数据集上实现了95.63%的平均交并比(mIoU),同时模型的参数和计算量只有0.36 M浮点运算次数(FLOPs)和8.10 G浮点运算次数(FLOPs),其推理速度和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2025年03期 v.34;No.17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卫星工程数字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徐虎;韩世豪;国鹏;

    随着国内外卫星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卫星的生产和应用需求的激增,卫星工程研制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针对卫星工程中数字化关键技术的应用开展了研究。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卫星工程数字化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数字仿真和数字孪生、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卫星工程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了数字化技术对卫星工程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分析表明,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卫星设计、制造、在轨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有助于降低卫星研发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技术和应用创新,促进卫星生产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4;No.172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5米S-SAR卫星专栏

  • 5米S-SAR卫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王国良;朱雅琳;李志刚;王迪;郑泽星;陈娟;梅名宣;王帅雷;贾松霖;

    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01/02卫星是最高分辨率为5 m、工作在S频段的SAR卫星,星上配置有S频段SAR载荷及星上应急数据实时处理设备,对应急区域的SAR数据进行星上实时成像处理和检测。文章简述卫星总体设计方案;总结有效载荷设计技术和应用创新点,尤其是大口径构架式双焦点椭球抛物面反射器、基于国产化S频段大功率GaN器件的收发(T/R)组件、基于星上数据实时处理功能的应急应用新模式。卫星在轨测试和应用情况表明:5米S-SAR 01/02卫星星地一体化性能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为国家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反射面体制全极化5米S-SAR卫星总体设计技术和技术创新,可为S频段SAR卫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5米S-SAR卫星风险管理探索与实践

    王迪;王国良;朱雅琳;陈娟;肖连辉;张孝硕;陈振海;许兴;刘洪斌;

    针对5米S-SAR卫星载荷成像体制新、大功率链路关键部组件技术成熟度低、核心功率器件国产化首飞技术风险突出、研制周期短研制阶段交叠严重的问题,对卫星研制过程开展了全流程全要素的风险源分析与识别,并按照风险后果严重性和可能性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卫星风险项目及风险等级,重点聚焦大功率链路高风险类项目,从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试验验证三个维度提出大口径构架反射器、固态有源馈电网络、双极化辐射单元风险控制措施,并在卫星研制过程中进行了风险管理实践,保障了卫星成功在轨应用。

    2025年03期 v.34;No.17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米S-SAR卫星SAR载荷设计与实现

    倪江;禹卫东;王楠;郑明洁;张华春;

    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上安装了我国首部基于相控阵馈源反射面天线的星载全极化SAR。S频段SAR载荷最高分辨率5 m,最大幅宽200 km。基于轻量化和低功耗设计思路,其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大型可展开双焦点双极化相控阵馈源反射面天线体制,反射面天线口径9.40 m×3.75 m,在方位向焦平面沿距离向分布16个双极化馈源;大功率收发(T/R)组件采用高效率国产GaN器件实现,单通道发射功率200 W,空间合成后系统总发射功率超过3200 W。SAR载荷质量252 kg,最大功耗1210 W。在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性能满足或优于设计要求,获取的S频段SAR图像地物信息丰富,图像质量高。

    2025年03期 v.34;No.172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5米S-SAR卫星整星状态下有效载荷测试与验证

    梅名宣;王帅雷;贾松霖;张孝硕;肖连辉;倪江;张华春;

    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是国内首次采用相控阵馈源配合椭球抛物面体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针对星上配置的SAR载荷和星上实时处理载荷技术状态新的特点,需要构建一套星地一体化全链路半物理仿真测试验证系统,模拟卫星在轨工作模式,对载荷性能指标、分系统接口匹配性以及环境适应性进行全面测试和验证。文章提出并构建了星地一体化全链路半物理仿真测试验证系统,该系统中与载荷相关的地面设备是核心,由回波模拟器、吸波箱和地面实时数据处理设备组成,可以实现整星状态下各阶段测试过程中,卫星平台和载荷全链路闭环系统测试,并实现测试数据自动化判读和一致性比对。经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案可行,测试方法合理有效,可以为其他SAR卫星载荷测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米S-SAR卫星数据在轨实时处理系统设计

    李悦;赵国宇;付帅;王帅雷;高二芳;

    传统卫星数据以地面处理为主,需要卫星数据传输到地面处理,再将处理结果分发给用户,存在传输处理环节较多,影响响应速度等问题,难以满足用户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高时效信息获取需求。文章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适用于5米S-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在轨实时处理系统,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架构,针对SAR原始回波数据量大,下传至地面并处理中间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设计星上应急数据处理器,在星上资源严格受限条件下,完成SAR原始数据在轨实时处理。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国内首次区域SAR二级图像产品在轨生产,填补了国内SAR二级图像产品在轨生产方向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水域目标检测,生成水体提取产品,星上处理延迟优于25 s,大幅提升系统时效性,将用户获取卫星信息延迟由小时级降低到分钟级。该研究不仅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重大应用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未来民用卫星在轨实时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反极化干扰信号对5米S-SAR卫星测控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高翠东;杨争光;陈娟;

    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测控天线组阵增益方向图受SAR天线反射会在对地面形成反极化增益。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测控天线反极化增益带来的干扰对统一S频段(USB)应答机星地接收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卫星布局优化测控天线组阵方案,并对优化后的天线组阵进行仿真分析。针对反极化干扰信号对星上USB应答机及地面测控系统的性能影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和地面测试验证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测控天线组阵增益影响验证方法正确可行。对卫星入轨后测控情况的监视判读结果表明:卫星在轨测控跟踪连续,无异常中断现象,优化后的卫星测控天线组阵性能可以满足卫星测控需求。

    2025年03期 v.34;No.172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米S-SAR卫星固态有源馈电网络设计与实现

    赵海洋;吕慎刚;李阳斌;刘洪斌;郑新;

    针对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对有源馈电系统提出的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及多极化等应用需求,文章设计了一种固态有源馈电网络,采用相控阵馈源体制,在原集中式馈电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相控阵的设计理念,通过收发(T/R)组件、波束控制单元等来实现射频大功率有源馈电和多极化工作模式。通过对氮化镓(GaN)化合物半导体高功率器件的应用,实现了馈电系统的高功率、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要求。通过机热一体化设计,形成了一种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固态有源馈电网络系统。项目完成了规定的环境试验考核,并提交5米S-SAR卫星装星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固态有源馈电网络满足卫星的使用要求。

    2025年03期 v.34;No.172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米S-SAR卫星SAR数据辐射性能评估

    姚玉林;韩启金;王爱春;闫丽丽;张明霞;

    对2颗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SAR数据辐射性能进行评估。首先,基于回波和内定标数据评估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然后,基于分布目标SAR数据评估相对辐射精度和辐射分辨率;最后,基于点目标SAR数据评估旁瓣比和空间分辨率等,同时提出了利用点目标对2颗卫星进行交叉辐射验证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5米S-SAR卫星的SAR数据辐射性能优于设计指标,条带模式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优于-20 dB(波束中心),相对辐射精度在1景内优于1.5 dB,辐射分辨率不大于4.3 dB(主极化,波束中心),峰值旁瓣比优于-20 dB,积分旁瓣比均优于-13 dB;空间分辨率优于5 m。01卫星和02卫星的相对辐射精度、辐射分辨率、旁瓣比和空间分辨率等指标基本相当,02卫星的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优于01卫星。2颗卫星的辐射精度差异在0.29~1.33 dB,满足5米S-SAR卫星绝对辐射精度优于2 dB的要求,表明基于点目标交叉辐射验证的方法有效。

    2025年03期 v.34;No.172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米S-SAR卫星在轨测试应急管理应用研究

    刘龙飞;胡凯龙;李素菊;

    5米S-SAR卫星是应急管理卫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星上搭载S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具备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为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估提供有力支撑。文章面向不同灾害类型、不同灾害典型要素的多样化观测需求,结合5米S-SAR卫星多种工作模式和极化方式,从灾害要素监测、灾害风险监测、灾害应急监测、恢复重建监测4个方面,开展了针对SAR成像工作模式需求分析和验证、SAR数据处理和模型方法研究,并按照应急管理业务规程和产品制作标准,开展了应用测试,分析了卫星在轨测试应用评价结果,可为后续业务化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米S-SAR卫星影像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应用试验

    邰文飞;毕京鹏;申文明;李亚龙;蔡明勇;

    针对光学影像在部分地区无法满足人类活动遥感精细化监测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并使用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影像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5米S-SAR影像目视解译可以提取部分矿山、工业厂房、光伏、道路、桥梁以及大面积林地开发和农业开发;5米S-SAR影像可应用于部分规模较大的人类活动变化检测,大面积的水域变化和林地开发检测精度较高,土地平整检测精度较差。

    2025年03期 v.34;No.172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发展与综述

  • 美欧空间碰撞规避服务实践研究综述

    张岩;许彤;蔡铤彬;

    着眼当前航天器在轨运行安全风险日益严峻的形势,介绍了美欧为降低航天器碰撞风险而开展的空间碰撞规避服务的总体流程、关键环节和技术路线等情况,分析了美国太空交通协调系统和欧盟太空监视和跟踪框架在碰撞规避服务的流程设计、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基于美欧碰撞规避服务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面向航天器在轨安全需求,提出了发展精细化智能化的交会风险评估技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碰撞规避协调处置流程和研究适应星上自主碰撞规避趋势的服务模式等3个重点方向,可为未来碰撞规避服务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4;No.172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与实践

  • 航天器结构化数据包采验一体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付中梁;王正伟;田尚可;姜亦宸;葛平;刘刚;康焱;

    针对目前航天器产品数据包管理中不联网环境下产品数据包跨地域协同难、数据包审查和闭环管理应用不完善等问题,从过程控制、数据包审查、跨域协同3个角度,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结构化数据包采集与验收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的数据包模型、数据包审查过程模型和数据包跨地域协同抽象模型,构建出结构化产品数据包数据参数规范,将数据包多站点协同与交换技术与目前航天器产品数据包管理深度结合,实现跨地域设备承研单位-分系统承研单位-系统承研单位之间的数据有效传递和协同管理,为航天器产品数据包采集与验收管理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与支撑系统。

    2025年03期 v.34;No.172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测试与试验

  • 卫星测试数据全流程管理方法

    张鑫鑫;张新;撒文彬;梁秀梅;王森;王冲;宋文成;董房;

    为进一步提升卫星研制水平,改善卫星测试数据管理分散、处理无序、使用不便等现状,提出一种卫星测试数据全流程管理方法。首先,总述全流程管理方法的思路及实现过程,以实现卫星测试数据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其次,提出基于虚拟局域网(VLAN)的数据汇聚网络技术和基于多维数据驱动的卫星遥测智能分析技术2项关键技术,以提升基于海量数据资源开展卫星遥测智能关联挖掘的能力。最后,利用上述方法搭建卫星测试数据全流程管理系统,用于卫星测试数据的全流程采集、存储、查询和智能应用,该系统能同时满足多卫星任务并行研制和测试的需求。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全流程管理方法提升了卫星测试数据的全流程管理水平及智能化水平,深入挖掘了卫星测试数据的内在关系,全流程管理系统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高和数据分析管理能力强等优点。

    2025年03期 v.34;No.172 15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航天器长途运输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方耀鹏;刘佳;林滢;刘刚;叶桑;

    针对当前实际运输工况下航天器运输过程的疲劳损伤缺乏定量有效的分析方法这一问题,文章采用时域雨流循环计数法、线性累积疲劳损伤法则等对典型的稳态随机振动环境、离散冲击环境、静态载荷环境开展分析,提出面向不同运输方式的通用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并针对后续产品运输疲劳余量量化制定了地面等效试验规范谱。研究结果对实现运输过程产品健康数字化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34;No.172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正>~~

    2025年03期 v.34;No.17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航天器工程》征稿简则

    <正>《航天器工程》是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办的综合性技术期刊,也是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刊,是国内全面、综合反映空间技术发展、工程研究、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和试验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期刊之一,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航天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等。

    2025年03期 v.34;No.172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正>《航天器工程》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航天器工程》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航空、航天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

    2025年03期 v.34;No.172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